10月17日,北京开放大学2025年学术活动月开幕式暨北开博士共享科研赋能新实践论坛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是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推进“三个转型”发展战略而首次集中策划的多主题系列学术活动,旨在为全校教职工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成果展示与科研素养提升。开幕式及论坛吸引了校内及系统分校教师的积极参与,现场座无虚席。
北京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月海为2025年学术活动月开幕式致辞,他指出,本次学术活动月以“开放·汇智·创新”为主题,是学校把握教育深刻变革大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强调,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形态、终身学习成为时代命题的背景下,北京开放大学作为首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以科研创新驱动教学改革,以开放融合拓展办学格局,以数字智能赋能教育生态。他鼓励广大教职工珍惜此次学术交流机会,凝聚共识,共同为学校学术发展与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注入力量。
本次论坛共邀请我校及分校9位博士,围绕开放教育转型、终身教育、质量评价、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分享了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在教育转型与体系构建方面,王喜雪博士在报告中直面教育强国背景下开放大学的转型之问,剖析了当前开放教育存在的“供给单一”与“服务粗放”两大困境,并鲜明指出开放大学必须从传统的“学历供给者”转向“终身教育服务者”。东城分校姜玉莲博士结合开放教育质量评价的痛点,提出了向“循证”新范式的转变路径,通过融合多模态数据,系统构建了包含过程、结果、发展三大证据链的质量评价框架。

在社会服务与教育关怀方面,殷丙山博士系统展示了我校在构建北京老年教育新体系方面的实践与成果,报告以大规模实证调研为基础,通过“树品牌”打造可信赖的教育形象,“强供给”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四级网络,“重特色”立足首都资源开设特色课程。黄振中博士聚焦“一老一小”问题,从国内外实践案例出发,探索“老幼共托”从托育到终身学习的衔接机制。

在学术表达与科学研究方面,王小兰博士生动阐释了研究性写作中“文气”与“腔调”的融合之道,报告结合丰富案例,从开篇立意、文献综述到结论撰写,分享了如何涵养文气、打磨腔调,让严谨的学术论证因个性的表达而更具生命力。周莹博士分享了其在拖延行为干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基于网络自助干预模式,初步验证了干预方案在缓解拖延行为方面的有效性。

在数智赋能与教学创新方面,大兴分校张新玲博士分享了开放教育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策略,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生活化案例、会计准则情境化解读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专业素养。李高波博士介绍了会计学本科学位论文指导中的“能力与数智”融合模型,围绕“问题洞察、系统规划、专业严谨、有效沟通、闭环改进”五大维度,将论文指导从“写作纠偏”升级为“能力塑造”。艾海明博士分享了通过AI技术解析学习者的行为数据、能力基底与兴趣偏好,构建精准的“学习者画像”,从而实现学习路径的智能规划与资源的精准推送,推动教师角色向学习引导者转型。


整场论坛议题紧扣时代脉搏,直面开放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既有理论建构的深度,也有实践探索的温度,充分展现了北开博士群体敏锐的学术视角、扎实的研究功底与强烈的使命担当,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与智力启示。
供稿:科研外事处
审核:张琳琳